7月14日盤后,紅太陽(000525.SZ)披露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公司業績呈現虧損,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68億元至-2.28億元,扣非凈利潤預計為-1.96億元至-2.56億元。
對于業績變動原因,公告指出,盡管公司氯蟲苯甲酰胺產業鏈產品報告期市場價格走高,但體量有限且對本期業績貢獻不足,存在滯后效應,公司部分主要產品價格也仍處于低位徘徊。
與此同時,積極方面,管理層為推動公司后續更好發展,報告期加快布局實施技術升級、產品更新和戰略校準,加大對吡啶堿產業鏈重點產品和裝置進行技改創新,并持續推動新基地、新項目、新科研體系建設布局,相關支出和運營費用影響了公司整體經營效益。此外,公司重整后信用修復正在進行,增量融資有限,短期內對公司業績造成一定壓力。
由此來看,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雖不佳,但業務后續發展仍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以核心產品價格變動為例,2025年一季度,公司核心產品價格上漲實際上帶動了業績增長。據7月初公司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百草枯產品價格已從去年年底1.03萬元/噸逐步上漲至1.25萬元/噸。價格持續上漲同時,在此前投資者調研活動中,公司也表示,在百草枯領域公司具有較強的價格影響力,訂單充足,開工率100%。
在新基地、新項目方面,公司各項目建設進度同樣值得期待。公司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2025年公司將依靠“世界首創,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鏈主”優勢,通過“產融結合、自我造血”等舉措,確保四地“七大”剛需項目順利建成。其中公司就提及在當涂基地分步完成吡啶堿技改,技術、成本做到行業領先;在萬州基地完成 2,3-二氯吡啶產業鏈技改,并適時推進氯蟲苯甲酰胺擴產和毒死蜱產業鏈技改工作。
此外,圍繞降本增效和升級管理,公司在投資者調研活動中也給出2025年明確的目標:一是在可比情況下,公司產品制造成本下降15%以上;二是“六統一分”集約管控能力再加強,實現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三費”下降5%以上;三是數字化管理再深入,流程制度管控更加到位,推動公司實現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
隨著市場環境持續改善、產能建設及技改穩步落地,以及公司降本增效與管理升級工作成效逐步顯現,公司在經歷短期利潤表現不佳后,或有望推動業務的穩步向好發展,最終實現業績觸底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