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謀篇的關鍵節點,也是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五周年。實現綠色轉型需要人才力量,“十四五”期間,“雙碳”領域的人才需求近百萬人,但目前相關從業者僅十萬人左右。
5月11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2025年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將持續至5月17日。截至目前,人社部已標識綠色職業137個。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標識134個,2024年7月發布的《關于發布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的通知》標識3個。職業教育能否抓住機遇,將綠色技能融入其中,進而實現“彎道超車”?
綠色技能職位需求占比達22.4%
在“雙碳”背景下,綠色職業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近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贏未來:職業教育綠色技能提升計劃媒體交流會”在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人社部交通類教指委汽車技術分委會秘書長、北京市技工院校核心教研組副組長戴慶海在會上介紹,“雙碳”領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十四五”期間,“雙碳”領域的人才需求近百萬人,但目前相關從業者僅十萬人左右,人員缺口巨大。
“目前掌握綠色技能的人才數量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根據美國領英發布的《全球綠色技能報告》,當前全球擁有綠色技能的人才占比約為12.3%,然而市場對綠色技能職位的需求占比卻達22.4%?!贝鲬c海表示。
綠色職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早在2022年,教育部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將綠色低碳導向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領域各環節,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國民教育體系。
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職教創新中心主任刁文表示,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扮演著奠基與賦能的關鍵角色。但目前綠色低碳的通識教育仍處于持續普及的階段,通識教育不僅有助于個人成長,也能為職業教育奠定基礎。
刁文指出,當前通識教育推廣的一大挑戰在于師資,教師自身往往存在知識盲區,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背景與綠色低碳理念之間跨度較大。開發趣味性強、門檻低且利于二次傳播的通識讀本及相關培訓資源,已成為當務之急。相較而言,職業教育在綠色發展中更側重于市場需求的直接對接,核心在于拓展“綠色職業”和培育“綠色技能”。
戴慶海認為,所謂“綠色職業”,其主要工作職責聚焦于實現降本增效、環境保護及生態修復等目標。順應這一趨勢,自2021年起,人社部在新版職業大典中首次增設“碳排放管理員”,此后又陸續加入了“碳匯計算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等十余種新興綠色職業。截至目前,國家明確標識的綠色職業類型已達137個。
在“綠色技能”層面,職業教育更強調其“企業和行業導向”。刁文認為,職業教育中的綠色技能培養應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皩τ诼殬I院校的學生而言,單純掌握某項前瞻性或孤立的綠色技能,并不足以確保順利就業。目前來看,僅憑單一綠色技能找到理想工作的條件尚不完全成熟。”他建議,更有效的方式是將綠色技能有機融入學生現有的職業技能體系,形成復合優勢。
地方探索綠色職業人才培養
作為全國首批“雙高?!?,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近些年正因地制宜探索汽車、航海、土木、機械等專業的綠色職業人才培養。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教務處教學科科長、副教授葉陳勇介紹,從2019年8月起,汽車學院先后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理想、小鵬、小米等八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聯合簽訂了人才定制培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協議,大力開展了新能源汽車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教融合示范園,建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實施教師職業資格證與企業培訓師證的雙認證,讓企業導師進校園等措施,確保了新能源汽車新設備、新規范、新技術及時入校園。教學資源和教師的能力,始終保持與產業發展的同步性和前瞻性。
“近些年來,我校汽車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以2021級理想汽車‘揚帆計劃’訂單班為例,訂單班為42名學生,通過企業認證的考核率為100%,理想的門店實習錄取達到33人,占比達到78.6%。其余學生除少部分專升本以外,基本被其他汽車企業高薪錄取。”葉陳勇表示。
學生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該如何提升對綠色技能的興趣以及對綠色職業的接受度?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原所長吉利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學生就業意向與院校三年教學規劃存在密切關聯。教學體系對學生專業穩定性及未來職業持續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若學校采用校企共建合作模式開展專業教育,學生將充分熟悉就業環境,對于綠色職業也更容易接受。當前多數院校已實施企業認知前置環節,這與傳統“先理論后實踐”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學生職業穩定性與產業領域的具體發展態勢存在直接關聯,這也是教學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葉陳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為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產生了訂單班培養機制,該模式歷經多年實踐已形成成熟運作體系。校企共同組建訂單班,共育學生,進行動態考核,保證人才培養質量?,F行培養方案實施路徑是學生完成入學注冊后,校企聯合組建教學委員會開展生源遴選,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入校舉辦專項宣講會,向候選學生全面披露崗位職責、職業發展通道及薪酬福利體系等核心信息。在選拔考核機制層面,企業設定嚴格準入標準,學員需通過企業理論和技能考核方可獲得訂單班入學資格。
“此項制度不僅對學生專業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更需校企雙方投入優質教育資源。從多年人才培養成效分析,訂單班仍保持較高吸引力,核心優勢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定向培養課程體系具有行業前沿性與技術縱深性;其二,標準化技能實訓體系確保職業能力達標;其三,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就業穩定性、崗位起薪水平及職業發展空間優于福建省內同類院校非訂單班?!比~陳勇表示。
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當下,職業教育需深刻認識并發揮其“職業性”特點,即從各行各業的實際職業需求出發,而非僅限于“雙碳”領域。吉利表示,盡管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綠色職業占比僅約8.1%,但綠色理念應滲透到所有職業中,只是不同職業的綠色化“形式”可以有所差異。
職業教育的綠色發展還必須兼顧“產業特性”和“區域特征”。貴州省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煤炭作為畢節地區重要經濟基礎,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仍將發揮經濟作用。戴慶海表示,當地煤礦人才年需求近萬,但現有學校畢業生遠不能滿足需求,人才缺口顯著。畢節近年來積極推動煤炭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希望吸引更多的掌握綠色技能的人才。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由于當地職業教師的綠色素養有待提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于2024年開展“贏未來:職業教育綠色技能提升計劃”項目試點,并與畢節市教育局合作開展畢節市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該計劃通過遴選140余名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構建了一支能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專業教學的教師隊伍。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代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的煤礦開采教學正在朝無人化開采、智能化升級、可持續發展延伸。我們采納了多位專家提供的優秀教學方法。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對綠色發展的興趣和素養,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發展?!?/p>
吉利向記者介紹,項目試點有三個環節,一是基于畢節當地人社與教育部門的良好合作基礎,開發融入綠色、數字、智能內容的“微認證”,形成“綠色標準”;二是通過“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培訓,推動課堂教學創新,讓學生掌握綠色技能,打造“綠色課堂”;三是建立第三方認定機制,評估學生綠色技能掌握程度,實現“綠色評價”。
“相信通過標準、課堂和評價這三個環節的聯動改革,將有效推動職業教育的綠色發展。”吉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