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仍保持強勁韌性。
5月9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以人民幣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14萬億元,同比增長2.4%,以美元計,進出口增長1.3%,增速均較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我國進出口3.84萬億元,同比增長5.6%。與上月相比,雖出口同比增速高位小幅回落至9.3%,但進口由降轉為增長0.8%。
受訪人士分析,4月我國出口仍保持較高正增長,超出市場預期。在當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的背景下,接下來國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將顯著加大。貿易戰之外,未來影響進口的主要因素是國內大力提振內需的政策效果。
穩增長態勢延續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同心聚力,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外貿延續平穩增長態勢。
出口額、進口額分開來看,前4個月,我國出口8.39萬億元,同比增速繼續回升至7.5%;進口5.75萬億元,同比下降4.2%,降幅相比一季度收窄1.8個百分點。
信息來源:海關總署官網
從單月數據來看,4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84萬億元,增長5.6%。其中,出口2.27萬億元,增長9.3%;進口1.57萬億元,增長0.8%。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月我國出口仍保持較高正增長,超出市場預期。這背后有三個原因:一是4月我國對美國之外的其它市場存在“搶出口”現象;二是外需仍有一定韌性;三是4月中美超高關稅主要在中下旬執行,且部分商品存在豁免,這使得關稅對整體出口的沖擊作用受到一定控制。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表示,當月出口仍然保持較高正增長,預計轉口貿易加速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口增速小幅回升,一方面,這可能與我國加大大豆、農產品等有關糧食安全的關鍵物資進口力度有關;另一方面,也源于國內需求持續恢復,推動了進口數量增速的回升。
分地區來看,前4個月,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分別為東盟、歐盟、美國,貿易總額分別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6.8%、12.6%、10.2%。
對等關稅實施后,對我國直接對美出口形成較大影響,但非美國家需求提升或形成對沖。華泰證券認為,4月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季節性增長,但從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來看,我國對美國航線運價環比大幅下降,而東南亞航線的運價有所回升,這或許表明貿易分流正在加速。
貿易優勢條件仍存
展望5月及后續走勢,需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國內政策支持也將進一步加碼。
獨立財經評論員徐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預計,5月我國出口同比可能維持小幅正增長,環比動能減弱,結構上對新興市場出口占比進一步提升。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關稅效應顯現。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如電動汽車、光伏等)將逐步影響訂單,尤其對美出口占比高的行業(約16%)可能受沖擊。二是外需分化。歐美制造業PMI疲軟,但新興市場(東盟、中東)需求仍有韌性,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區域貿易或形成支撐。三是基數效應。高環比基數可能抑制同比增速反彈。
伍超明認為,關稅政策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也會對出口增速形成拖累,但我國貿易伙伴多元化和貿易結構優化,能緩沖部分影響。
為更好對沖外部壓力,有力支持外貿企業發展,徐洋預計,下一步政策或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穩訂單拓市場,通過展會與跨境電商支持,推動企業深化RCEP規則應用,開拓東盟、中東非市場等。二是降成本與金融支持,包括提高部分行業退稅效率,擴大外貿信貸貼息范圍;推廣外匯期權、遠期結售匯,降低企業匯兌損失等。三是通過綠色貿易補貼、轉口貿易疏導,推進產業升級與應對制裁。四是推行貿易便利化措施,如提高通關效率等。
金融發力穩外貿
此前,人民銀行已明確表示要精準加力穩外貿,指導金融機構對那些外貿依存度高、暫時遇到困難但產品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做到不抽貸、不斷貸,保障其合理融資需求。各商業銀行也積極響應,通過成立外貿工作組、發布支持外貿穩定增長行動方案等多種方式,為外貿企業提供支持。
為進一步促進外貿企業穩定發展,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5月7日舉辦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在當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的背景下,金融監管總局將制定實施銀行業保險業護航外貿發展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從金融方面持續加大支持力度。
在強化金融紓困方面,李云澤透露,后續會將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擴展至全部外貿企業,推動銀行加快落實各項穩外貿政策,確保應貸盡貸、應續盡續。針對受關稅影響較大且經營暫時困難的市場主體,將實施“一企一策”的精準服務,全力幫扶其穩定經營、拓展市場。
貿易戰之外,未來影響進口的主要因素是國內大力提振內需的政策效果。
國聯民生證券認為,盡管在關稅擾動、海外庫存偏高以及2024年高基數的影響下,出口可能面臨下行壓力,但隨著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國內需求或加快修復,內需有望“接力”外需,帶動經濟進一步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