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明弘
剛剛過去的4月,A股市場在震蕩中以“黃金坑”筑底,什么樣的基金正在逆市吸金?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在4月的新基金發行中,權益類產品延續強勢,占據半壁江山;FOF基金則憑借“啞鈴型”配置優勢而異軍突起,頭部效應持續強化。
具體來看,4月有119只新基金發行,合計募集901.56億份。其中,股票型基金共募集435.53億份,占比48.31%;4只FOF基金的平均募集規模則達22.21億份,成為震蕩市中資金追捧的“抗波動”利器。
資金搶買權益基金
4月初,盡管A股在震蕩中砸出“黃金坑”,但新基金的發行依然熱度不減,權益產品更是獲得了資金的追捧。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4月有119只新基金合計募集901.56億份,其中有84只股票型基金合計募集435.53億份,占全月發行總量的48.31%。
分類別來看,被動指數型基金貢獻了近六成份額,華夏、易方達旗下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類產品的單只募集規模均超40億份,凸顯市場對科創賽道的強烈關注;主動管理型產品仍打明星基金經理牌,中歐紅利智選A、景順長城新興產業A等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發行規模均突破8億份。
另外,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發行節奏保持穩健,20只債券型基金募集337.97億份,占比37.5%。其中,中長期純債型基金占比達68%,浦銀安盛普航3個月定開、泰康中債1~5年政策性金融債指數A等產品實現“頂額發行”,吸引低風險資金持續流入。被動指數型債基憑借費率優勢將份額占比提升至22%,成為債基發行的新亮點。
在權益與固收“雙輪驅動”的發行格局中,FOF基金的表現尤為矚目。4只新發混合型FOF合計募集88.84億份,占全月份額近10%,且平均募集規模達22.21億份,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南方穩見3個月持有A、招商穩健策略優選3個月持有A等產品的發行份額集中在20億~30億份區間。
有市場人士認為,此類產品熱銷,得益于居民財富管理從“單一產品”向“組合配置”轉型。FOF通過分散投資,降低單一資產波動的特性,與當前市場追求“穩健增值”的需求高度契合。
創新產品持續吸金
除傳統主力產品外,4月基金新發市場還涌現多個創新亮點。
比如,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領域再添新丁——華泰蘇州恒泰租賃住房REIT順利完成5億份發行,標志著公募REITs在民生領域的布局持續深化;國泰富時中國A股自由現金流聚焦聯接A等跨境指數產品的推出,為投資者打開了全球資產配置的新窗口;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基金等細分賽道的產品密集發行,顯示基金公司正通過精準設計來捕捉結構性機會。
此外,在4月新發基金中,投資于科創板、港股通、人工智能等特定主題的產品占比達37%,反映投資者在震蕩環境中更傾向于“精準布局”而非全面撒網。
展望后市,有公募人士指出,隨著宏觀經濟筑底回暖,權益資產的吸引力有望進一步提升,而債券型基金和FOF作為資產配置的“穩定器”,將繼續保持需求韌性。權益唱戲、固收打底的“啞鈴型”結構或將延續,疊加多元化配置工具的發展,公募新發市場有望在結構性機會中持續挖掘增量空間。
頭部效應進一步強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權益類基金發行火熱的背后,頭部效應正持續強化。
數據顯示,4月份前20大股票型基金募集規模占全類別的比例達73%,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華南某中型基金公司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市場風格頻繁切換的背景下,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業績可追溯、投資框架清晰的頭部產品,這使得發行資源進一步向優質管理人集中。
具體來看,被動指數型與主動管理型產品的頭部特征各有側重。在被動產品中,華夏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易方達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等科創主題指數基金的單只規模均超40億份,成為細分賽道的吸金主力。
另外,4月份多家公募管理人還扎堆發行了自由現金流ETF。其中,南方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ETF以19.09億份的發行規模拔得頭籌,易方達國證自由現金流ETF、大成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ETF也分別募得了11.54億份、10.88億份,形成第一梯隊;銀華國證自由現金流ETF、華安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ETF的發行規模也都超過了4億份,處于同類產品中游水平。
總體上,主動管理型產品發行仍和明星基金經理效應有一定關系。比如,中歐紅利智選A、景順長城新興產業A等偏股混合型基金憑借品牌號召力,單只發行規模均突破8億份。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頭部效應的加劇,既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體現,也反映出在震蕩市中投資者“求穩求優”的配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