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板塊逆勢反彈。
近期,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深海科技等熱門板塊集體回調,已經連跌4年的創新藥板塊再度爆發。A股創新藥指數單日上漲3.06%、港股生物科技指數大漲5.28%,其中創新醫藥股扎堆的不少港股公司股價紛紛創出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創新藥指數年內漲幅超過恒生科技指數,成為港股市場表現最好板塊之一。不少機構人士認為,在政策紅利釋放與技術創新共振下,港股創新藥板塊已經顯現出轉暖跡象,板塊估值有望迎來擴張。
創新藥板塊大幅反彈
3月27日,醫藥生物板塊強勢拉升,創新藥板塊漲幅居前,其中榮昌生物、邁威生物-U、信達生物等漲超10%。截至收盤,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指數上漲5%,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上漲3.6%,港股創新藥指數上漲5.67%,恒生生物科技指數上漲5.28%。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創新藥指數年內漲幅已經擴大至26.28%,超過恒生科技指數25.09%的表現。
該指數成份股中的三生制藥、昭衍新藥、藥明生物、榮昌生物等年內漲幅分別高達97.37%、71.12%、58.03%、54.51%,表現搶眼。
在此輪醫藥反彈行情中,平安醫療健康基金經理周思聰分析,一方面得益于市場投資情緒的帶動,另一方面也是宏觀因素對醫藥行業的持續改善。2025年創新藥憑借高景氣度出圈。相較于AI制藥的主題投資,眾多A股、H股的創新藥企業或將在2025年步入產品放量期,在歷經多年的艱苦研發之后,中國創新藥企業終于有機會迎來報表端收入的爆發式增長,這極大地有利于2025年創新藥行業的行情演繹。
消息面上,除諾和諾德和聯邦制藥的減肥藥合作外,近期國產創新藥頻頻放出對外授權交易公告,也對創新藥板塊股價反彈有催化作用。
3月21日,和鉑醫藥宣布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
3月25日,默沙東以最高17.7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買下恒瑞醫藥的脂蛋白口服小分子項目,以獲得HRS-5346在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全球范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
2025年以來國產創新藥出海授權全球占比高達50%,體現我國創新藥行業全球認可度。
醫藥基金經理揚眉吐氣
3月27日,平安醫藥精選基金、長城醫藥產業精選基金、中銀創新醫療、永贏醫藥創新智選、華寶大健康基金等數十只醫藥主題基金單日漲幅超過了5%,其中多數基金凈值不僅創下年內新高,還抹平了2024年基金凈值跌幅。
實際上,醫藥生物板塊近年來表現不佳,持續低迷,以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為例,該指數在2021年至2024年間連續4年下跌,被認為是A股市場表現最差板塊之一。
隨著今年醫藥主題基金凈值反彈,被投資者質疑了四年的醫藥基金經理終于揚眉吐氣。
以ETF為例,港股創新藥主題ETF年內漲幅均超過20%,僅次于港股科技主題ETF的表現。
在主動權益基金方面,多數醫藥主題基金的年內凈值漲幅普遍超過了20%,成為僅次于機器人主題、港股科技主題基金的又一熱門賽道。
伴隨醫藥主題基金的反彈,部分醫藥主題基金近3年收益開始陸續轉正。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同為醫藥主題行業,港股創新藥、A股創新藥、中藥等細分領域表現差異較大。如港股創新藥主題ETF、中證創新藥主題ETF、中證中藥主題ETF的平均漲跌幅分別為25%、7%和-3%。
創新藥行業有望步入收入放量周期
創新藥行業基本面的逆轉是該板塊股價反彈的重要支撐因素。
近幾日多家創新藥企發布2024年財報,板塊總體業績呈現高增長趨勢。
多家公司營收實現了高速增長。2024年,信達生物實現營收94.2億元,同比增長51.8%,再創新高,上市以來首次實現了Non-IFRS利潤和EBITDA轉正的突破。百利天恒實現了營收端936.3%高增速。
從利潤端看,包括神州細胞、百利天恒、科興制藥等創新藥企實現了扭虧,榮昌生物、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康寧杰瑞制藥、再鼎醫藥、君實生物等均實現虧損收窄。
中郵證券分析,疊加技術驅動行業繁榮發展,AI輔助藥物研發有望使新藥管線占比提升、成本降低,隨著ADC、雙抗、CAR-T等技術趨向成熟,相關產品銷量表現亮眼。以及老齡化、慢性病負擔加重,促使國內創新藥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走過研發周期,迎來產品周期,創新藥行業有望在2025年步入收入放量周期,預計2025年創新藥行業的行情會顯著好于2024年。”周思聰指出,商保推進帶來的支付端的改善和去年底大批國產創新藥納入醫保帶來的創新藥企國內醫保市場的放量,將成為2025年創新藥行業發展新的重要影響因素。整體來看,2025年三分之一的創新藥公司有望開始盈利,在大品種納入醫保實現放量后,進入業績釋放大年。
此后,周思聰預計2026年將有七成創新藥企業盈虧平衡,2027年預計絕大部分創新藥企業都將步入盈利期,可以投資創新藥的資金范圍大幅度拓展,邊際增量資金逐步增加,將極大的改善創新的投資主體。
“從短期看毛利率有望修復,長期營收將改善。”國金證券指出,驅動邏輯有三點:一是AI 賦能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振創新藥企 IRR 水平;二是全球醫藥產業投融資活動回暖,2025 年美債利率中樞大概率下移,利于創新藥企融資,改善現金流,如 2019 - 2021 年表現出色;三是財政發力,“丙類目錄” 等政策發布、“社保注資” 減輕醫保支付壓力,推動創新藥營收增速向上,毛利率修復。
排版:劉藝文???
校對:彭其華??????????????????